English

该如何向创新活动投资

1999-07-23 来源:光明日报 陈向东 我有话说

增强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地区振兴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但创新究竟指什么样的活动,创新究竟源自何种激励和推动力量,这些问题其实也一直是困扰经济学家、企业家、科研专家和政治家的问题。

传统的观念一直把创新活动当作是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自然延伸,因此创新活动常被纳入研究活动的范畴。于是人们自然认为,增加研究活动的强度就会增加创新,但这种观念不论在外国还是在我国都已被证明是片面的。同时,这种观念还导致实践中长期存在的所谓“管道”理论,即认为只要向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注入资金和人力,则在输出端便会自然得到创新活动的经济效益,这类假设也已经不断被事实证明是没有说服力的。明显的例子就是70—80年代英国相比日本拥有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但同时却具有相对乏力的生产技术优势。显然,科学技术必须经过创新活动才能成为有竞争优势的生产力,但创新活动却不一定与研究活动的投入或投资有直接的关系。

那末,既然创新活动还是应当看作归属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另外一种观念也就显得更站得住脚,即应当由市场的力量去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而无须外部的投资和支持。这种观念主张给予企业以完全的市场竞争的自由度,既不设立障碍,也不给予人为的支持,完全靠市场的激励导向来推进创新。但经济的发展又多次证明这种观念也有问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这个自由市场经济的大国在80年代中期显现出的相对日本等国家产业技术竞争力、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连年下降。事实说明,对于创新活动而言,单纯市场竞争的机制也不是一个适宜的体制。

路易斯.M.伯兰斯卡姆与杰姆斯.H.凯勒所编辑的《为创新投资——21世纪的竞争战略》一书详尽探讨了这类问题。全书汇集了25位资深经济学家、专门领域的科学家、政策研究专家、企业技术和经济战略方面的专家的新观点,新思想。这些人或曾供职美国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机构,或曾担任总统科学技术顾问组织成员,或曾就职于类似IBM等大型企业中的技术管理部门,他们不但对创新活动的技术规律很有了解,而且更对创新活动的组织规律颇有见地。

全书认为决定国家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增长和就业水平的增长的关键因素并非资金和熟练型劳动力的投入,而是对创新资源的投入。

这本书以评价美国近年来刺激创新活动的种种尝试为背景,着重探讨了这样一些问题,诸如,什么样的创新活动投入能获得最好的潜在效益?什么样的创新激励最为重要?什么样的竞争能力和潜力最为关键?下世纪国际竞争的战场究竟在哪里?

相信《为创新投资》一书对我国的政府政策研究和操作者、企业经营管理者、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及对创新活动的理论和实践感兴趣的人,都会有相当的启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